无反相机发展多年,最有趣的现像莫过于衍生了一个小市场,那就是转接环。没有反光板结构的可换镜头相机,只需一个转接环固定镜头与成像距 (flange focaldistance)之间的距离,就可以令菲林年代的老古董重生,不过当然会因裁放率令焦段上打了折扣。直到近日 Metabones 推出了 Speed Booster,终于为全片幅镜头几乎无裁放转至 APS-C 或 M4/3 无反找到了解决方案,还「附送」一级曝光及增加解像力,可以用神奇来形容。
用 Canon 镜在 Sony NEX 机身测试,这种 crossover 可谓首见。
这才是主角,Metabones Speed Booster。
6 折入手 105 种语言 4G 双向翻释机
减焦镜常应用于天文器材
过去减焦镜(focal reducer)多见于天文望远镜之上,用途有几个,包括将望远镜焦距减缩令视角变阔、增加光度及增加清晰度,后两者可将天文摄影时的曝光时间缩短及改善画质带来帮助。而 Speed Booster 的原理及用途与减焦镜几近一样,只是用途针性对将全片幅镜头转接至无反相机上使用,也是首个以此为目的设计的光学配件。
天文望远镜实例可参考这款 Borg 0.7 倍减焦镜连 60ED,可将望远镜部份由
350mm f/5.8, 变成 245mm f/4.1。光度加强后,快门曝光时间亦可以减约一半。
从 Speed Booster 产品规格中所知,其结构为 4 片 4 组镜片组成,可达至 0.71X 的减缩率。所以当用于 APS-C 类型无反相机以 1.5 倍裁放的话,相乘后就会得出约 1.065 倍的裁放率,与镜头原本的焦段极为接近。与此同时,由于光线像放大镜聚焦一样集中在 CMOS 之上,亦令光度增加约一级 (1/0.71 = 1.408),令快门可以减一档加快速度,故因此命名为Speed Booster。
据 Metabones 的使用说明解释,过去曾有镜头使用此技术,那就是 Carl Zeiss Planar 50mm f/0.7,后组由 3 片镜片作为聚光之用。当初是为 NASA 设计,以供拍摄月亮背面之用。而 Stanley Kubrick 亦有用于拍摄电影 Barry Lyndon,仅以烛光亦足够拍摄时曝光。
Speed Booster 与无镜片设计普通接环之比较
早前本网已有文章提及 Speed Booster 的特色及细节,读者可按此观看。而坊间其实亦另有无减焦功能的选择,除了 Metabones 的 Smart Adapter 外,也有由国内生产的款式,同样支援自动对焦。不过要注意是Speed Booster 不能使用 EF-S 镜头,因为后组会触碰到镜片,反而无镜片设计及无减焦功能的款式可以应用 EF-S 或副厂的 APS-C 镜头,用家可各取所需。
将 Speed Booster 和另一款同样可电子控制光圈的接环比较,其长度较短。
两者之设计差异,可看到是中央部份设计,无减焦的一款作方形开口及消光。
如个别镜头接上后无法无限远对焦,官方指出可将后组的锣丝按指示调整,
但仅建议为最后的解决办法。(说明书截图)
镜头不足下的存在价值
其实 Metabones 较早前已推出 Smart Adapter 去应付 Canon EF 镜头以电子控制光圈的技术,再进一步推出 Speed Booster,则是想解决焦段及光圈等问题。毕竟 1.5 倍的裁放率,对于广角段拍摄所打的折扣也相当多,即使有 16-35mm f/2.8 镜头,裁放后只余 24-53mm 左右,一些既要看见主角及背景的场面有相当大限制。另一方面,目前的E-mount 镜头选择有限,适合拍摄影片的大光圈镜头选择主要是 16mm f/2.8 以及 24mm、35mm、50mm 等几支 f/1.8 光圈镜头,略不及 EOS 镜头有 f/1.2 及 f/1.4 等有较多选择。
(左上)Sony Carl Zeiss Sonnar T* E 24mm f/1.8 ZA、(右上)E 35mm f/1.8 OSS、
(左下)E 50mm f/1.8 OSS 及 (右下)E 10-18mm f/4 均是 E-mount 镜头中的高质素代表,
不过大光圈选择仍未追得上单反镜头,超广角的光圈也略嫌偏细。
NEX-FS100 /FS700 是影片製作行内的流行机种,一些业内人士也会使用 Metabones 的
Smart Adapter (非减焦) 配 Canon EOS 镜头。由于 FS700 的 Super35mm CMOS 面积为
23.6mm x 13.3mm (NEX-7 为 23.4mm x 15.6mm,5D Mark III 为 36mm x 24mm),
镜头焦段会被裁放,不能用尽全片幅镜头的视角。
所以如果有减焦镜的帮助,拍摄时更能发挥镜头原本的视角特性,特别是同时採用 Canon EOS 单反及 Sony NEX-VG/FS 系统的影片製作公司,一个 Speed Booster 就能同时将镜头用于两个系统,在计算焦段时就能更加划一,不用特别为 NEX 添置超广角镜,资源运用更有效率。
而在快门的宽容度上,基于 NEX 的 AVCHD 是以 50p 去纪录,所以快门至少有 1/50s 才能追上速率,一级曝光值也可在较暗的环境下带来好处。如果使用的是NEX-FS700 专业机种具高速拍摄功能,需要强光源拍摄,那 Speed Booster 增光一级,在拍摄 480fps 的片段时光源只需足够拍摄 240fps的强度已可达标,增加了快门的宽容度,也变相降低灯具的功率输出要求,或可以在同一光源下使用较低感光度拍摄保持画质。
镜头万能 key?
已说过不少使用 Speed Booster 拍摄影片带来的好处,那在相片拍摄时又有哪些优点?经验较丰富的用家都知道在云云单反中,Canon EOS 由于其成像距离较短只有 44mm,所以只需转接环就可以接驳成像距较长的镜头使用,这些镜头包括 M42、Nikon F、Contax CY、Leica R 等,令不少旧世代铭镜得以复活。若去到 Metabones 的官网,还有为 LeicaR、Conterex 及 Alpa 几款旧世代镜头而设的接环,供 NEX 及 Fujifilm X-mount 使用。本来一些镜头如 Olympus OM、Pentax PK 等镜头都接环转到 Canon EOS 使用,按常理也可用于 Speed Booster 身上,但由于部份镜头后组的凸起物或光圈拨桿可能会与 Speed Booster的镜片碰撞而损坏,所以也不是所有镜头都能照单全收。特别是一些已知会撞反光板的例子,就更建议用家不要硬来。
EF 50mm f/1.4 USM 由于是 2006 年前的早期设计,不能自动对焦。
EF 85mm f/1.2USM 可正常使用,不过比例相当夸张。
Nikon 镜也可以转接,例如用 Kipon 的一款接环就可以将 Nikon G 镜头转上 Speed Booster
上使用,可调光圈但光圈值要估计,不过 NEX 用 TTL 测光,用 A mode 是可以正确曝光的。
将 AF-S Nikkor 50mm f/1.8G 转上使用的模样,当然不能自动对焦,
但靠局部放大再用峰值判断对焦也不难。
将 f/1.2 及 f/1.4 的镜头转到 Speed Booster,显示会变为 f/1.0,如 f/1.2 实际测光时数值
相当于 f/0.9, 只是没有如实显示出来。
而 EXIF 显示的焦段就会先行将焦段乘 0.7,再乘以 1.5,
例如 50mm 会变成 52mm (50x0.7x1.5)。
解像力分析 – 5D Mark III vs NEX-7 w/ Speed Booster
由于 Speed Booster 声称可以提升 MTF 加强镜头解析力,所以笔者也为此进行了解像度测试,以验明这款转接环能力是否属实。为令测试尽量公平,所以测试挑选了 Canon EOS 5D Mark III 及 Sony NEX-7 作对比。某程度上,5D Mark III 2,230 万像素解与 NEX-7 的 2,430 万像素并非对等,不过仅 10%的像素差异,对了解镜头解析力也有足够参考价值。今次测试用的镜头为 Canon EF 40mm f/2.8 STM,是近期锐利度公认为颇出色的一款镜头,并分别拍摄了三张图表作比较,并同时以 Lightroom 将 RAW 档案转成 JPEG 作对比,结果如下:
Sony NEX-7 + Speed Booster + EF 40mm f/2.8 STM@f/5.6(f/8), ISO 100
(Lightroom 预设值处理)
Sony NEX-7 + EF 40mm f/2.8 STM@f/8,60mm equivalent, ISO 100
(Lightroom 预设值处理)
Canon EOS 5D Mark III + EF 40mm f/2.8 STM@f/8, ISO 100
(Lightroom 预设值处理)
结果出现时可谓相当有趣,因为在未用 Lightroom 处理 RAW 档案前 5D Mark III 的表现竟不及 NEX-7 使用 Speed Booster,处理过后 5D Mark III 终于还原本来面目。至于 NEX-7 使用 Speed Booster 前及后的比较,主要是超过 3400 LW/PH 时细节略见差异,亦以使用 Speed Booster后的锐利度较佳,但差异无想像中明显。纯粹论解像力,NEX-7 如果有出色的镜头配合,可发挥的细緻度其实也可以追贴像素相近的全片幅相机。
Sony NEX-7 + Speed Booster + EF 40mm f/2.8 STM@f/5.6(f/8), 100% crop
Sony NEX-7 + EF 40mm f/2.8 STM@f/8,60mm equivalent, 100% crop
Canon EOS 5D Mark III + EF 40mm f/2.8 STM@f/8, 100% crop
再审视其他部份,就会发现使用 Speed Booster 的最佳画质主要集中在画面中央 1/3 面积。偏离中央部份,就会发现因边缘色差而产生的红或蓝色边。由此可见,Speed Booster 虽然可以将全片幅影像投射至 APS-C的感光元件平面上,但光线经折射后,越偏离中央,越难百份百对应光轴,特别是黑白对比明显的部份。毕竟这是以逆向技术设计的光学产品,并非专为某款镜头而设,得出这种结果倒不意外。
Sony NEX-7 + Speed Booster + EF 40mm f/2.8 STM@f/5.6(f/8),画面靠左部份。
以解像度测试主要是试验其技术水平,在实际拍摄时又是否另一个景像呢?所以笔者以一个较极端的方法寻找答案,就是以 EF 70-200mm f/2.8 L II USM 配以 2X 增距器作试验。由于大部份情况下,长焦镜与增距镜使用后锐利度会略为下降,如 Speed Booster 真如其所说可以将解析力提升,画质可能会有所改善。
测试方式:以脚架固定, Live View 手动对焦,防震全关,光圈设定分两组 f/5.6 及 f/8 、反光板锁定及倒数两秒拍摄避免震动影响。
NEX-7 + Speed Booster 构图参考,换算焦距 420mm。
[f/4(f/5.6) 原图] [f/5.6(f/8.0)原图]
5D Mark III 构图参考,换算焦距 400mm。
[f/5.6 原图] [f/8.0 原图]
经过两机分别测试后,结果如下:
Sony NEX-7 + Speed Booster、EF 70-200mm f/2.8 L II USM + Extender EF 2x II
f/4.0(f/5.6)、ISO 100、1/2s(100% crop)
Canon EOS 5D Mark III、EF 70-200mm f/2.8 L II USM + Extender EF 2x II、
f/5.6、ISO 100、1.6s (100% crop)
Sony NEX-7 + Speed Booster、EF 70-200mm f/2.8 L II USM + Extender EF 2x II
f/5.6(8.0)、ISO 100、1s(100% crop)
Canon EOS 5D Mark III、EF 70-200mm f/2.8 L II USM + Extender EF 2x II、
f/8、ISO 100、2.5s(100% crop)
100% 放大比较,大家会发现全开光圈之下,5D Mark III 的清晰及锐利度略不及 NEX-7 配合 Speed Booster 的效果。直至收细光圈至 f/8.0,两者的锐利度才贴近。以此判断,Speed Booster 能够提升解像力的说法说得通。而 NEX-7 这个组合,更是赚了一级快门,可以尝试在开尽光圈的情况下使用。
第二部份实测 – 实拍篇
经过第一轮测试后,笔者仍然要说这只是技术指标上的参考,在实际使用能否达到理想效果才最重要。所以第二部份再以 EF 40mm f/2.8 STM 及 EF 17-40mm f/4L USM 转接作测试,作为实际使用时的表现参考。由于 NEX-7 的影像处理过程会令有将相片锐利度及对比度略作加强的情况,所以部份亦会以 Lightroom处理后输出,作为一个对照参考,特别是补充高感光度情况下有机会出现的细节流失。
以 17-40mm f/4L 手持夜拍巴士站,开尽光圈后读数为 f/2.8,使用 ISO800 拍摄。中央成像理想,不过黑白对比强烈之地方有色差问题出现,可经 Lightroom 解决。
(点击放大 NEX-7 原图 | 点击放大 Lightroom处理后相片)
再以 17-40mm f/4 手持夜拍码头附近桥趸,开尽光圈拍摄,使用 ISO800。
桥趸也有色差问题,但锐利度令人满意。
(点击放大 NEX-7 原图 | 点击放大 Lightroom处理后相片)
纵合两部份测试及多次对照后,找到几个有趣发现,就是近代设计的 EF 40mm f/2.8 STM 的解像力似乎相当足够,足以应付高密度的 CMOS,使用 Speed Booster 与否对其画质没有明显再改善;「小白兔」连 2倍增距器的清晰度加强,似乎也证实了锐利度有所增加的事实。纵合以上多个特点后,对于喜爱玩旧世代镜头的用家,特别是锐利度不及现镜突出的镜头,或会是一个参考指标。而边缘色差,在拍摄有颜色的事物时,并不见有此问题。惟遇到光暗对比强的画面如黑白或灰白时,以及近画面边缘的部份就会较易出现色差问题,所以拍摄时必需使用 RAW 档储存,方便日后用软件修正。
查找不足 – 对焦、暗角、测光偏差、低温症…
在测试过程中,除验证画质外,还会遇到不足之处,是否可接受很视乎用家会否因而受到重大影响,现逐点列出。
在电影拍摄途中是可以使用自动对焦的,但 Speed Booaster 这方面的实用性有限。
延伸思维(一) 镜头设计新出路?
在使用 Speed Booster 的过程中,令笔者提出一个疑问:相机与镜头体积的追逐战,会朝哪个方向走?其实可换镜头相机目前遇着两个樽颈,一是尽量在小体积机身放进大的感光元件(如全片幅),另一个是要製造小型镜头去迁就小型机身,而镜头偏偏是没法大幅减缩体积的配件。因为一旦要製成大光圈,就很易受物理条件限制而无法进一步减缩。除非厂商学 Leica一样抛开电子对焦及防震令灵件精简化,否则很难在体积减缩有所突破,机身体积再小巧也于事无补。
不妨到镜头资料对比两款镜头的数据,纯以体积论,Leica 镜头即使做到 50mm f/1.4
(52.5mm X 53.5mm), 也不会比 E-mount 的 50mm f/1.8 (62mm X 62mm) 大,
因为 E-mount 还有自动对焦及防震组件在内, 压缩体积在技术上会有一定困难。
某程度上,Speed Booster 的出现也许是上述问题的答案,特别是对 APS-C、M43 类型无反镜头的重要参考。假设一款镜头要达致 f/1.4 光圈的光度,以减焦方式製造,就可以藉缩细光圈孔径令镜头体积减一半,达到轻便化的目的(假设增加的镜片不会令重量大增)。当然实际景深只会是 f/2 拍出来的效果,但至少快门赚一级及锐利度有所增加,比起教导用家实际焦段要乘以 1.5 或 2倍,感觉上应该更容易接受。
延伸思维 (二) 全片幅的代替品?
这是一个颇值得思考的问题,如果用一个减焦器就可以 135 格式镜头用于 APS-C 机种身上,拍摄相同的 FOV (Field of View),那是否不用追求全片幅呢?答案是未必。笔者在使用时留意到两个问题,首先是对焦,Speed Booster 不能达到合理的自动对焦表现,除非用家是个手动派;另一问题是杂讯优势,全片幅在高感光度下的表现还是较好,APS-C至少以目前的技术限制,无法和像素相同的全片幅竞争。惟一优胜之处,就是体积和重量的轻便性,但亦只限于使用体积较细小的定焦镜,若使用中长变焦镜的平衡感始终欠理想。而价格更是没有优势,就当 NEX-7 净机身加 Speed Booster 的总值已趋近一部入门单全片幅单反,相信很难说服入门用家入手这种组合吧?
上为 NEX-7 在 ISO 3200 的 JPEG 表现,下为 5D Mark III 的 ISO 3200 的 JPEG 表现。
NEX-7 的高感光杂讯处理也不弱,但就略感过度锐利化及出现了压缩后遗证,
不及 5D Mark III 的自然。
比较轻便性,左为 5D Mark III 配 EF 50mm f/1.4 USM,右为 NEX-7 配 Speed Booster
及 AF-S Nikkor 50mm f/1.8G(镜头仅为体积参考),机身体积 NEX-7 明显佔优。
但论重量,如果将 Canon 机身转为 6D (770g),与 NEX-7(291g) 配 Speed Booster (190g)
再比较,无反配 Speed Booster 的重量仅轻了 290g 左右。
结论:影片拍摄可用尽优点‧NEX 镜头推出要加快步伐
去评论一件产品优劣,除了本身的设计质素及功能表现外,有时还需看用家使用目的是否高度配合,才能下一个中肯的定论。笔者认为 Speed Booster用于影片拍摄上的优点,比起在相片上得到的更多。因为影片拍摄最需要的是大光圈及充裕的焦段选择,Speed Booster 纵使没有出色的自动对焦,但在影片拍摄时并无此强烈需要;暗角亦因16:9比例而被裁掉,所以不算是大缺点。而一级快门加速的宽容度,还有锐利度增加对日后 4K 影片更严格的画质要求也有帮助。
所以 Speed Booster 的特殊规格,可说是为特别需求的人而设,先决条件是已有 Sony NEX-VG/FS 及 Canon EOS 的影片製作人,或是 Sony NEX 及 Canon EOS 双修的用家,兼有大量中古镜可以交换使用,那就较值得考虑。如果纯为拍照特别是为拍风景为主的话,边缘成像下降等因素都是要慎重考虑的原因,毕竟五千多元的价格对一件配件来说不是小数目。
片段使用了 EF 40mm f/2.8 STM 拍摄,开尽光圈(相当于 f/2.0),快门 1/100s,
ISO 200。增高一级曝光值有助快门速度加快,或使用低感光度去保持画质。
而 Speed Booster 的出现,也可谓给 Sony 一个提示,就是镜头不足的问题要正视。E-mount 镜头的更新及选择,还是不及机身的发展快,无论用家还有笔者在内都不希望 NEX 要长期靠外援支撑大局。现在 M4/3 的精品镜头积极发力,Fujifilm 的 X-mount 系统在一年间已推出十支镜头选择齐备,以 NEX 系统仅靠几支 f/1.8 的镜头不足以省亮招牌。也许Sony 是否应该考虑为 Alpha 镜头转接环加减焦镜,去满足一下使用 NEX 及 Alpha 系统的双修用家?
Speed Booster 配合 Canon EOS 镜头及其他镜头样本参考
Canon EF 40mm f/2.8 STM (ISO 400、f/2.8(f/4.0)、1/160s) [点击放大原图])
Canon EF 50mm f/1.4 USM (ISO 400、f/1.6(f/2.2)、1/250s) [点击放大原图])
Canon EF 100mm f/2.8L Macro IS USM (ISO 100、f/11(f/16)、1/2.5s) [点击放大原图]
Sigma 24mm f/2.8(Nikon Version) (ISO 800、f/2(f/2.8)、1/30s) [点击放大原图]
(NEX-5N 拍摄,Lightroom 预设值输出)
相关新闻:
Metabones Speed Booster 本周开售、配全片幅 17mm 效果率先睇上一篇:神器的洋葱水,宝宝感冒就这一味
下一篇:神回春的年轻灵魂-黄嘉千